图/视觉中国历时三年的经济罗生门带来了新的进展。
10月27日,Novo Health(以下简称Noho)因未在规定期限内遵守重新开放指南而被从名单中删除。这家曾被誉为“中国癌症早检第一股”的旗舰公司将于11月14日在其注册地开曼群岛正式退出股权阶段并进行清算。
Novo于2015年在杭州成立,创始团队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业务方向旨在家庭早期检测高危癌症,如结直肠癌和胃癌。也就是说,无需去医院做胃镜或结肠镜检查,在家就可以采集粪便样本,提前进行癌症风险测试。 2021年,Novi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首日资本市场销售额超过300亿港元。这是科认为中国早期癌症检测产业化的转折点。
然而,这样的辉煌只持续了两年。 2023年,诺霍伊在一份卖空报告中被指控财务欺诈。于2024年3月停牌,公司目前未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医疗机构“Kenbun Consulting”的最新调查揭示了更多细节。诺海的销售影响了公司的业绩,并默许经销商从医护人员那里购买公厕粪便作为测试样品,创建虚拟订单。
体外诊断行业自营媒体IVD资讯创始人张宏华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诺维事件暴露出的问题是,体外诊断药物本质上是一个需要大量时间设计、生产和营销的行业,单纯依靠资本市场运作很难“快速行动”。
图片/视觉中国港股最大诈骗案?
“你觉得一个公司天天处理人类排泄物,水平低吗?”诺菲创始人之一朱叶青在公开帖子中表示,公司在早期招聘人才时,都会先问这个问题,这让很多面试官感到害怕。
这个细节可以让外界更直接地了解你的公司。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约80%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 Novo的主要产品之一是肠胃清,一种结直肠癌早期检测试剂。用户只需在家中采集粪便样本,既无侵入性,也无痛苦。只需将其邮寄到您的公司进行测试,您将在几天内收到结果。
诺菲进入了该国几乎空无一人的市场。 2020年,“肠胃清”成为国内首个正式获批上市的癌症早期检测产品。次年,它被列入第一结直肠癌筛查指南并被公认为早期发现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其他产品还包括国内首次获批的粪便潜血自检测仪PuffTube、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幽门螺杆菌自检测仪Hylanophyllum Tube等。此外,Novui还开发了肝癌、鼻咽癌和宫颈癌早期检测的产品线。

Novui的产品之一,装置幽门螺杆菌自检“幽门螺杆菌”图/视觉中国
2021年2月,Novui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香港联交所少数完成研发、注册及商业化全流程的18A生物科技公司之一。此外,我们是第一家在整个过程中实现完全合规的全国性癌症早期检测公司。
诺菲集团入股后首份年报g公众表现出了优异的成绩。公司2021年营业总收入预计达到2.1亿元,较上年增长201.5%。其中,“张维清”营收9720万元,出货量超过66万箱,比上年增长168%。 《普普管》营收达到近1.2亿元,出货量突破580万份,比上年增长104%。 2023年,该公司宣布2022年销售额同比增长259.5%至7.7亿元,连续第二年实现近三倍增长。
但爆炸性增长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2023 年 8 月,美国金融媒体 Capital Watch 发布了一份卖空报告,指责 Nobui 公布的 2022 年销售额与预计销售额之间存在近 9 倍的差异。
该机构首席执行官 Chue 表示:在最近接受《伊娜新闻周刊》采访时,他表示 2022 年是第一个我诺沃引起了注意。该公司展示了良好的定期增长记录,团队已准备好购买该公司的股票。然而,当分析师审查财务报告时,他们发现该公司的一些业绩数据不一致。
“一开始我们只是想看看这个产品是否可以在医院开处方。”朱江指出,尤其是在2022年严格的疫情防控下,医疗机构看到结直肠癌早期检测产品销量大幅增长似乎不太合理。因此,他们派出研究人员前往诺福透露出售该产品的几家医院进行检查。第一个问题是,由于疫情封锁,医院的出入控制更加严格。甚至进院后,研究人员还表示:“我不想做肠镜,所以想做张维清的检查”,但医生明确拒绝。
在朱江先生看来,如果连医生都不推荐,前面提到的销量从何而来?随后,团队派出六名研究人员,用了16个月的时间广泛走访医院、健康筛查中心和电商渠道,采访全面监控员工,重点关注设备库存,并对财务报告和交易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据此,做空报告指出,诺飞先生涉嫌在公立和私立医疗机构、私立健康检查机构、网络平台进行过度抛售。
卖空报告还指出,诺辉利用多种方式和渠道打压该产品。 “肠胃清”产品保质期为12个月。诺辉将部分产品推至过期。明年,这些产品将在公司的销售财务数据中确认为收入,造成销售额正在增长的假象。
2023年8月卖空报告发布后,NuOfui连续两天强烈反对,认为该报道不准确且具有误导性。此外,基金发起人朱叶清、首席财务官高宇、首席科学官陈亦友当天召开电话会议,拒绝了做空方索要300万元广告费的要求。他表示,
在收入虚增的质疑声中,朱亚庆提供了2023年上半年纳税义务超过7500万元的证据,但没有提供做空报告重点关注的2022年数据。此外,朱叶青指出,“常维清”的临床收入主要来自私人诊所和医院,而不是卖空报告中强调的公立医院及其体检部门。不过,朱一清并没有直接回答诸如其公司产品为何能够在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实现高增长等问题。以及为何电商平台销售数据被指造假。
图/视觉中国 诺辉创始人之一朱叶青
不久后,公司发布了2023年半年度报告。今年上半年,诺辉营收8.23亿元,同比增长264.58%。上半年销售额超过去年同期。以诺菲为例,卖空报告发布后,该公司股价曾短暂波动,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有所回升。这场风暴目前看来已经平息了。
转折点将在2024年3月到来。作为诺菲业绩的审计师,德勤拒绝签署其2023年年报,并致函质疑其销售的可靠性。同月,诺菲因未能公布2023年年报而被迫在香港联交所停牌,股价暴跌,报14.14港元。诺辉宣布已成立独立调查工作组,审查公司产品销售的可靠性及其他相关问题。
六个月后,还没等外界等待调查结果,诺辉的生意就发生了动摇。 2024年9月9日,一名德勤员工辞去公司审计师职务,诺斐CFO高宇也于同日辞职。 2024年底,朱叶清先生辞去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职务。今年2月,他在公司临时股东大会上被解除CEO职务。
在延迟提交年度报告并停牌18个月后,香港联交所于10月22日发表声明称,Novo未遵守联交所复牌指引,无法在9月27日之前恢复交易。上市委员会根据《上市规则》第6.01A(1)条,决定取消该公司的上市地位。g股,将于2025年10月27日上午9点起正式注销。不少基金公司已将估值调整至近乎于零。
“建文咨询”最近的一份报告增加了有关欺诈活动的更多细节。为了伪造业绩,一些卖家伪造了与分销商的虚拟业务合同。卖家收受贿赂,从卫生官员那里购买公厕粪便作为检测样本,甚至单个样本也被分成多个假检测账户。
朱江先生曾表示:“诺惠事件可能是港股通开通以来,或者在香港扎根以来,涉及‘造假’等恶意纠纷的最大规模的行动之一。
但请注意,从名单中删除并不意味着任何不当行为已被承认。朱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于2023年9月向香港独立反腐败委员会提交文件,代表德勤在 Novo 审计期间可能存在不当行为,但调查结果尚未公开。迄今为止,香港联交所和香港证监会均未发表任何声明确认Novo存在虚假销售或其他违规行为。巴伦向诺霍伊发送电子邮件询问独立调查的进展,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早期检测产品不是消费品。”
中国早期癌症检测领域的龙头企业为何不能提交财务报告,难逃欺诈指控?许多行业观察人士认为,这与该公司的商业模式有关。
朱叶清曾多次公开表示,希望将癌症早期检测产品变成“快速发展的消费医疗产品”。肠胃清是 Exact Sciences 的类似产品 Cologuard 的参考,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基于粪便的产品。利用粪便DNA结合粪便潜血检测的肠癌检测试剂。 Cologuard于2014年获得FDA批准,并纳入医疗保险覆盖,2020年销售额达到8.2亿美元。朱叶清认为,虽然中国对于这种小规模的“粪便样本+家庭检测”医疗模式是空白市场,但这种商业模式同样可行。
2023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推进癌症早诊早治的通知,完善推广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宫颈癌等重大癌症早诊早治指南。但问题是,国内癌症早期检测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周曼琪在一家癌症早期检测公司的市场部工作了八年。公司还推出了结直肠癌和胃癌的早期检测产品。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坦言,“并不感到意外”。当他看到有关 Novo 的卖空报道时,他很震惊。“体外诊断仍然是一个非常传统的领域。癌症早检产品不是快速增长的消费品,加大广告不一定能转化为销量。”周曼奇表示,对于一个技术成熟的国产产品,从研发到上市、进入医保、全国推广,即使进展顺利,效果也不如Novo,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相比之下,Novo上市后透露的增长速度太快了。他还指出,“常卫清”这个名字在上市时很少见到。公司产品在公立医院推广。
公开资料显示,诺辉的销售渠道包括医院、私立体检机构、电商平台、保险公司、连锁药店等。朱叶青曾直言,直面消费者市场已经未来前景广阔,但必须先得到医生认可,大众才能接受。由于许多用户是第一次使用,他们往往是在得到医生或机构的推荐后才使用的。体检情况。
进入医疗机构是Novo商业化的关键,但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并不容易。 Novui于2022年8月透露,“常卫清”产品具有更强的临床特性。想要进入医院,首先要拿到价格,转入医院操作系统进行销售。这个过程很长,并不意味着发布后就能立即销售。
周曼琪还了解到,诺惠正在尝试开拓医院渠道,但高昂的价格是一大障碍。据该公司官网显示,“常维清”的售价为1996元。前CFO高宇曾透露,“常维清”的出厂价因品种而异。频道。临床、DTC(直接面向消费者)和私人体检渠道的单价范围分别为1200元至1600元、600元至1200元和300元至500元。该产品不在健康保险的承保范围内。
周曼琪表示,一旦国家药监局批准产品销售,销售团队首先要到医院,说服检验科负责人认可该产品的临床需求。一旦检测部门同意携带试剂盒去医院,销售团队必须前往相关科室,如胃肠科或体检科,向医生进行解释,确保他们充分理解并接受该程序。另外,该产品的价格必须纳入医院的医疗服务价目表中。周曼奇坦言:“如果医院希望早期检测产品售价数千元,他们需要定价“部门审批难度大,而且开这么贵的项目,医生面临巨大压力。”
此外,公立医院也推出了结直肠癌早期检测产品,其中结肠镜检查是主要竞争对手。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三级医院做一次无痛结肠镜检查费用为1000至2000元,有些体检机构可能更便宜。相反,早期检测产品虽然具有无创、便捷等优势,但由于价格高昂,其效益非常有限。
体外自诊断“医学观察”创始人邢哥也指出,如果每个人每天做一次健康检查,几十项的总费用不到2000元。然而,仅结肠癌检查一项就花费近2000元人民币。即使结果呈阳性,仍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确认诊断,这可能不为一般公众所接受。
在美国,结肠镜检查很难安排并且非常昂贵,这就是 Cologuardse 在美国畅销的原因。据报道,在美国进行结肠镜检查的费用在 2,000 至 3,000 美元之间,结直肠癌早期检测产品的费用约为 600 美元,可通过健康保险报销。
尽管诺辉回应称,“肠胃清”的临床收入并不主要来自公立医院及其临床科室,而是来自大量的私立医院和诊所,且比例超过90%。不过,做空报告显示,研究团队对全国前200家民营医院和217家一级城市高端民营医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并不支持诺惠此前声称的肠胃清销量大幅增长。相反,我发现我们的产品销售非常有限。
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市场同样难以打入。 Novo通过健康检测机构、保险公司和电商平台向公众销售其产品,但社会对早期检测产品的认知度仍然较低。
近年来,张宏华长期关注诺辉的营销。毫无疑问,诺辉在品牌传播上处于领先地位。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创造优质产品品牌和价格。但他坦言,这个市场仍然是一个利基市场。
周曼奇记得,他在主管市场部的时候,在一个电商平台上开了一家官方旗舰店。如果没有促销活动,销量往往会很低,最终不得不停止业务。 “除非全民都知道这项检测,否则没有人会主动在电商平台上搜索‘结直肠癌早期检测’产品。”
周曼琪援助认为,体外诊断产品短期内很难盈利,但这是医疗领域的共识。 “企业如果真想开拓市场,就需要投入研发、降低测试成本。”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当前的甲基化测试周期通常需要八个小时。 “如果我们能够缩短检测周期并降低劳动力成本,早期检测产品的降价空间将会更大。”

2021年2月18日,Novo Health在波多黎各证券交易所上市。图/Nohui官网
4000多名散户如何维权?
Novo近期退市,并计划于11月14日在其注册地开曼群岛进入清算程序。该公司彻底退出资本市场后,受到影响的散户投资者成为外界担忧的对象。
朱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提到了诺。在电子许先生停牌初期,不少投资者仍抱有乐观预期。去年年底,创始人朱亚庆辞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职务后,投资者情绪发生了显着变化。数百名个人投资者主动联系朱江团队,了解如何维权。
截至10月底,已有超过4300名投资者在CapitalWatch注册,损失不断累积,申报金额超过7亿港元。朱江团队还聘请了几位律师领导散户投资者权益保护联盟组织,该组织将探索集体诉讼的法律途径。据朱江先生粗略统计,在卖空报告发布后,看到诺辉先生的公开反应后,4000多名投资者中约有60%购买了该股。很多人的投资在80万到180万元之间。
朱江回应称,团队此前的调查是材料和记录已提交给香港证监会、香港独立反腐败委员会和其他监管机构。 “我们是做到这一点的最佳人选,作为媒体机构,我们不会错过这样的重大活动。”
然而,保护l权利的法律路径并不明确。在今年9月举办的“农汇健康投资者跨境证券法律支持研讨会”上,朱江团队邀请的维权律师指出,根据现行规定和现有判例法,集体诉讼应以虚假陈述最终成立为前提。目前,香港联交所和香港证监会尚未对诺辉案作出明确决定,个人投资者取证面临很大困难。朱先生也承认,律师特别指出,空头所持有的材料销售机构的证据来自媒体和研究公司,其中大部分未经法官检验。
雪上加霜的是,诺菲注册于开曼群岛,主营业务在内地,在香港上市,横跨多个司法管辖区。香港与内地在监管制度、信息披露规则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内地证券法,投资者保护机构可以在上市公司赔偿后提起集体诉讼,向造假高管追偿。然而,香港的法律制度有所不同。通常的维权方式是,受害股东要求香港法院任命一名清盘人来取代董事会,并代表公司追究管理不善的责任。
朱先生表示,维权团队目前正在办理清算申请并取得公司法人资格。纽约州的财务账簿澄清了资金流向。 “朱江先生的团队目前正在寻找合适的清算人,并计划向香港法院提出正式申请。
上述负责维权咨询的律师表示,诺海危机期间,不少维权股东来自内地。他们希望通过这起诉讼,香港立法机关考虑保护中小投资者。不过,他承认,最终结果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应受访者要求,周曼琪为化名)
新浪财经公众号
TransmWe每天24小时提供最新的财经新闻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新浪财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